“我看到了中国钢铁生产企业在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改善,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这些成就仍然值得称赞和祝贺。我认为,目前出现的趋势是对可认证绿色钢铁的要求,即能保证钢铁产品具有特定的碳足迹。这些举措是从欧洲开始的,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专家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。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可信的碳足迹认证体系。”11月28日,在2024碳中和前沿会议召开期间,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、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约翰·劳赫德(JohnNeilLoughhead)在接受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专访时,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碳中和工作提出了建议,并探讨了新技术在加速全球碳中和进程中的作用和趋势。
“目前全球已达成科学共识,即人类比之前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快地采取行动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,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。”约翰·劳赫德院士表示。
约翰·劳赫德院士认为,新技术在清洁能源生产、气候调节技术和新材料合成方面至关重要。未来将看到由光驱动的新技术,特别是在直接捕捉二氧化碳和工业原材料生产方面。尽管这些技术正在不同国家积极研发,但面临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,尤其是在钢铁生产等传统工业中,仍需替代高能耗的传统工艺。某些新技术还在开发阶段,甚至有些尚未发明,但预计会在未来20年内发挥重要作用。
约翰·劳赫德院士预测,碳捕集技术、电池技术和结构材料设计将在未来几年取得突破。空气直接碳捕集技术会得到显著改进,基于全新的合成材料,电池技术可能经历两代以上的发展。未来也将重新设计结构材料,以降低高能耗现象,这些变革可能在2050年后才能普及应用。同时,光子驱动的催化技术,如从生物质中直接生成氢气,也将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趋势。
“人类命运与共,一国向大气超额排放温室气体,将波及其他国家。如英国的一句谚语所说,‘两个头脑总比一个强(人多力量大)’。减碳需要国际合作,研究更多解决方案以快速应对更大规模的问题。这并非要求各国单独开发同样的技术,而是相互交流、弥补各自在相应进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术短板。”约翰·劳赫德院士强调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。
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,约翰·劳赫德院士建议,政府应制定稳定的政策和明确的碳中和目标,并根据科技进展每五年审查调整。由于新技术初期成本较高,政府需通过补贴、法规或市场激励措施支持其推广。同时,政府应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,确保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进行效果评估。此外,政府应支持全生命周期评估,确保不同技术的碳足迹得到精准测量,并推动知识共享和国际合作,以加速全球碳中和进程。
谈及中国在环境方面的贡献时,约翰·劳赫德院士表示:“由于种种因素,中国在应对环境问题时面临的挑战相较于其他国家更为严峻。但过去几年,中国的变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。同时,钢铁等制造业在减少对环境影响方面也实现了显著的工艺提升。”
约翰·劳赫德院士特别提到,建立可信的碳足迹认证体系是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。“当人们购买钢铁时,他们会了解其碳足迹,并相信所获取的信息准确无误。这将成为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推动力。然而,至关重要的是,业内人士要认识到这是他们必须承担的责任。目前,从我接触到的业内人士反馈来看,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个挑战,并正在积极考虑如何应对。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迹象。”他最后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