耀才证券金融
沉寂的香港本土券商牌照,突然又热火起来。
4月25日晚,香港本地上市公司耀才证券金融(代码:01428.HK,后简称耀才证券)与蚂蚁控股旗下Wealthiness and Prosperity Holding Limited联合发布公告,双方已就后者收购前者50.55%股份达成购股协议。
后者同时向耀才证券的其他股东发出现金收购要约,收购价为每股3.28港元,相比耀才证券4月23日停牌前的最新价高出7.54%。
耀才证券由香港曾经的“夜店大亨”和金融奇才叶茂林一手创建,为香港本土领跑的券商金融机构,拥有逾600亿客户资产。
这项收购一旦完成,耀才证券将成为蚂蚁旗下的控股子公司。耀才证券融入蚂蚁的大体系、大战略后,未来可能产生的“化学反应”颇令人关注。
耀才证券“易主”
上述购股协议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——耀才证券“易主”。
在本次并购前,耀才证券由叶茂林和他控制的新长明绝对控股,穿透后,叶茂林合计持有耀才50.55%的股份(联交所公布数据)。
本次交易后,叶茂林持有的股份大概率“全数”交由蚂蚁持有。蚂蚁间接控股的公司成为耀才证券的绝对大股东。
同时,按照相关收购法规, 蚂蚁旗下公司触发了对全部要约收购义务,这才有了3.28港币每股向所有股东提出收购要约的公告信息。
为什么是耀才证券?
蚂蚁收购的耀才证券由叶茂林于1995年一手创办,公司于2010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,核心业务包括证券经纪、孖展融资、商品及期货经纪以及现货金融交易。
作为香港本土券商中的“佼佼者”,耀才证券拥香港证监会1、2、4、5、6、9号牌照(通常所称“全业务牌照”),业务涵盖证券交易、期货合约咨询、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。对于收购方而言,从新设立机构并凑齐这些牌照将耗费至少2-3年的审批周期,收购将大幅降低时间成本。
另外,耀才证券老板叶茂林思维颇为灵活,耀才在香港市场内也以经营灵活、金融科技成色足等特点闻名,该公司历史上曾率先降低佣金率,率先开启夜市服务和一周七天服务等案例。
另外,截至去年末,该公司客户总数接近58万户,客户资产接近605亿元,拥有客户资源在香港本土券商中名列前茅。
对于蚂蚁而言 ,如果要出手购买香港本土金融牌照,耀才确实是比较好的选择之一。
东吴证券孙婷、武欣姝的研究报告认为,蚂蚁此次的收购耀才将为其带来以下好处:
、 进一步完成国际化扩张:通过控股香港券商,完善全球金融服务网络。、 技术赋能传统金融:借助耀才的牌照与客户资源,推动数字化转型,强化“科技+财富管理”战略。、 追求协同效应:蚂蚁财富与超150家资管机构合作,可与耀才的证券业务形成交叉销售等。
挑战也很明显
但这样的收购并非没有挑战和风险,从历史案例来看,挑战和潜在风险因素还有不少。
其一、耀才证券近年的经营业务趋于停滞,过去四个完整财务年度,营收和净利润波动下降趋势明显(见下图)。蚂蚁收购后能否“力挽狂澜”,把公司业务拉出下降“泥潭”,尤待观察。
其二、耀才作为香港商界奇才叶茂林创始发起的本土券商,企业和组织深深打上其个人和香港本土金融机构的烙印。
而蚂蚁作为国内金融科技服务公司的“巨无霸”,自身也有强大且一致的组织,两者未来完成并购后能否顺利完成融合,耀才当下独具特色的业务和团队能在此轮并购后保留下多少,也是外界看点。
其三、收购香港本土证券机构,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国际业务旗舰机构,这个资本安排在过去十多年里被多家内容大型券商所复制。但从实际情况看,运营结果优秀者寥寥。
作为独立子公司运作的话,运作业务如果和母体捆绑较紧,往往业务发展势头和效率受到影响。独立性过强和激励目标过高,则往往会在经营团队推动下,暴露在更多风险业务之下,这个教训在内地券商机构中已经出现了不止一次了。
创始人经历创奇
在本次收购中,耀才证券的创世人叶茂林颇受关注。他是香港商界一“奇才”,对这家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十分深远。
根据当地报道,他年轻时据说曾在李嘉诚塑料花厂打工,中学辍学后转做小贩,此后辗转多个行业,炒卖过黄金,也转做成衣配额,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。
上个世纪90年代初,叶茂林看准成衣发展前景有限,于1992年成立耀才证券,进入证券行业,其间经历了辉煌的港股90年代大牛市,也在90年代末遇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港股雪崩。
2003年,香港有关部门撤销证劵行业最低佣金限制,叶茂林把握机会把公司佣金由0.25%大幅降低,就此杀出新政重围,最终成为本土券商的领先者。
进入本世纪,叶茂林年岁渐长,但生意越做越杂。他曾拥有多家本港知名“夜店”,还曾把这块夜场经济打包上市。他个人近年也频频公开发声。
如今的叶茂林已届七旬,港股市场近年也表现一般,叶茂林把自己的旗下公司“卖”出来,交给“新人”管理似乎也顺理成章。
前期股价异动
另一个不容错过的细节是,在此次并购正式公告前,耀才证券的股价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异动。
2024年4月23日,耀才证券开盘即出现大涨,盘中反复大涨(下图),最终临时主动申请停牌。
而就在停牌前,一个多小时里,该股的股价涨幅也达到了10%以上。
而且,从当日的日K线看,该股在当天停牌前一个多小时内,成交额明显放大,甚至超过了年初以来所有的单日成交量。
谁在这期间“抢单”买入? 是否有内幕信息提前泄露?整个收购过程中的信息公平性如何保障?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