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智驾元年。复盘2024年的汽车销量数据后的一些想法,智能驾驶+B级市场=财富密码。
首先祝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元旦快乐,
2025年的Q1开始了,
想必大家听到这里一定很激动吧。
就在昨天,1月1日,各大汽车厂商都公布了自己2024年的销售数据,我们先简单过一下:
2024年中国汽车销冠依然是比亚迪,总计卖了427.21万辆,打破了大众汽车多年的记录,2023年这个数据是302.44万辆,累计同比增长41.26%。
这是个很吓人的数字,吓人的地方不仅在于绝对数量的庞大(大幅度超越日产的全球销量),还在于哪怕顶着去年302.44万辆的大基数,同比增长还有41.26%。
从规模上看,比亚迪可以说是“跳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”了。
比亚迪之后,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的销售也都取得了新高——长安汽车2024年卖出了268万辆汽车,创了七年新高,其中73万辆是新能源汽车,同比增长超50%;53万辆出海,同比增长超过47%。奇瑞全年销售260余万辆,同比增长38.4%。
吉利旗下的吉利、银河、极氪、领克全年销量累计217.66万辆,同比增长32%,值得注意的是,吉利2025年的目标是271万辆。
不仅是这些00年前后创业的国产自主品牌今年爆发了,风头正盛的“新势力”们今年一样也在狂飙突进。
理想到现在为止已经卖出了113万辆车,但仅仅是2024年就卖出了超50万辆;蔚来汽车2024年卖了超22万辆,同比增长38.7%,小鹏也卖了19万辆;赛力斯汽车,2024年靠着“问界”系列一年干出来了超过42万辆的业绩,同比增长了182.84%。
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速,自主品牌车企的数据都非常令人震撼,
宏观的数据上看,本土车企的发展确实堪称是“势不可挡”。
但更值得关注的,是各个企业们在微观上的表现,
毕竟,企业们微观上的行为才是上述宏观数据增长如此迅速的原因。
1
关于各家车企增长的简单复盘
首先就是比亚迪。
迪子这么多年下来,一直是一个在舆论场上比较多麻烦的企业,早年间被说低端,现在又被说内卷。但在“造车”这件事上,比亚迪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——某种程度上来说,比亚迪可能是最像丰田的中国车企,因为他们都特别擅长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管理。
比亚迪现在的市场份额和销量不必多说,但其实它旗下的弗迪动力也是中国排名第二、仅次于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企业。而弗迪的电池包、电驱系统等等部件,其实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也是第一。
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比亚迪在降价上能做的这么决绝——年初的798秦PLUS简直是把入门级轿车整个市场的格局都给震动了——对于供应链垂直一体化做到这地步的企业来说,降价确实不算难。
当然,比亚迪的前路也并不完全没有风险——迪子今天的成功是电动化的成功,它的供应链是电车的顶级形态不假,但在智能驾驶的领域确实还有所欠缺。
所以我们能看到,今年比亚迪果断投了1000亿在智能驾驶上,而且还在“豹8”上配备了华为的智能驾驶。
第二个要说的则是蔚来汽车。
蔚来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高端,真的太高端了。
去商场逛街看车的时候,看到别家的车还是会动动想买的念头,看到蔚来的时候,这个念头就立刻打住了——这不是我能消费得起的。
这种高端的形象,给了蔚来汽车很大的福报。
以蔚来汽车来说,之前最便宜的车型是ET5,起步价29.8万元,这显然是一个比较昂贵的价格,已经和许多传统的C级车价格相当了,面向的主要是精英级别的用户。
但今年我们可以看到,蔚来上半年培育了一个新的品牌线“乐道”出来,定价在标准的B级区间——很显然就是想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。下半年又推出了“萤火虫”,20万元以下的区间也被照顾到了。
30万/40万元级别的蔚来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有点“高不可攀”,但“乐道”这种20万元级别的蔚来就简直太可爱了。于是从数据上可以看到,2024年12月,蔚来汽车交付了3万多台车,而其中乐道就占了1万多台。
要知道,乐道是9月底才开始交付,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,乐道就已经完成了从0到月交付过万台的跨越。
第三个要说的,则是理想。
理想是一个我觉得很特殊的车企,特殊在于他们对自己产品的定位实在太清晰、信念太坚定了——不要和我说什么动力、什么操控,我专注的就是家用场景,一家人舒舒服服开车出去玩才是理想设想的场景。
所以,理想到现在基本就两个大类,一个是增程式SUV,一个是MPV。在SUV里,最高端的L9价格是40万起步,同样是一个标准的传统C级乃至D级车的价格。
但今年来看,理想旗下卖得最好的车,其实是25万元左右的L6——四月上市后就开始了一路狂飙,从六月开始每月的销量都在25000台左右徘徊,贡献了理想全系列近一半的月销量。
这又是一个高端化的福报。
最近,理想表示自己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,且要每年投入100亿做AI了,创始人李想更是直言“AI对理想意味着未来的全部”——可能在他看来,汽车只是AI的一种载体而已,现在是汽车,未来也许就是家用的人形机器人。
第四个要说的品牌,则是问界。
提到问界,就不能不说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。问界、赛力斯、华为最大的功劳,就是向全国消费者科普了智能驾驶的好处。
2023年开始,搭载了Huawei ADS 2.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问界新M7就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,尤其是“全国无图都能开”的功能,彻底解决了之前智能驾驶必须依靠高精度地图的尴尬问题。
不得不说,2024年确实是智能驾驶的元年。
2024年一开始,百度的萝卜快跑就在武汉引起了一阵热议。紧接着特斯拉也官宣了自己的robotaxi——太平洋两岸都开始做无人驾驶出租车了。紧接着就是一堆资本跑步入场,智能驾驶已经成为了共识。
而等到2024年更新一代M7 Ultra上市后,大家对于智能驾驶的态度就更信任了——根据部分媒体的数据,问界新M7 Ultra的车主里有接近八成都把智能驾驶功能列为购车主要原因之一。
现在来看,L2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0%,L3的渗透率也已经过了6%——这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。
最后要说的,是小鹏,和其他车企的顺风顺水不同。小鹏的技术实力虽然本身就不错,但因为走了弯路,中间确实有一段比较暗淡的时光。
原因就在于,当初小鹏内部出现了问题——很多零部件采购价格远高于市场价,导致配置不变的情况下成本极高,性价比暴跌。
没有市场竞争力,自然也就刷不出什么存在感。
但最近一两年,在精简内部、大刀阔斧地完成改革之后,小鹏的本事一下就回来了——小鹏硬是在10-15万元级别的MONA M03上安装了高阶自动驾驶。
2
拿下B级车市场的神奇作用
最后,看着中国车企的这些增长数据,想说点关于中国汽车品牌形象转变的想法。
传统印象里,国产车的形象一直都是很低端的。
但现在。这种看法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在我看来,国内品牌拿下了B、C级车的市场,是促成这个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B级/C级市场为什么重要呢?不仅因为市场大、利润高,还因为B级车以及部分C级车的消费者往往是社会的中坚力量——要么是企业里的技术骨干、中层管理者,要么是体制内的中层领导,要么就是教师、医生、律师这类专业技术人员。
这些人对于一个品牌的认知,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大众对于一个品牌的态度。
中国汽车品牌们是怎么拿下这块市场的呢?一是靠品牌高端化所带来的、自上而下的势能。二就是靠大家的口碑——大家发现原来二三十万的国产车居然开起来这么爽的时候,你猜他们会如何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说呢?
我24年买车的时候,第一选择其实是理想L8,第二选择才是问界M7——因为我的一个好兄弟开的就是L8,有一次喝高了他开车送我回家,迷迷糊糊之中什么都感觉不到,就只觉得这车坐起来是真的太舒服了。
我老婆当时为什么力劝我买问界M7,就是因为她们单位里有几个同事都买了而且反馈相当不错。
上个月我姐也换了新车,她之前开的是沃尔沃和宝马,现在换成了腾势D9——因为她的闺蜜今年换了理想L9,她也开过我的M7。
......
以前国产车不行的时候,大家都说要支持国货。现在这样的呼声基本上没有了,倒不是因为大家不支持了,而是已经不需要刻意为了支持国货而购买了。国产车的产品力摆在那里:电池让行驶成本变得极低,智能座舱让坐车开车都变得非常轻松愉快,智能驾驶解放了司机的精力,大幅度提高了安全性。再加上企业们自己在产品定位、营销上的各种努力。
表面上看到的是中国汽车产销量又创新高,
内在看到的,其实是大家都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自己了。